注册 登录
中国画在线 返回首页

王广才的个人空间 http://blog.zghzx.com/?303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王广才自述

已有 428 次阅读2014-3-26 09:00 |系统分类:个人简介

王广才自述:一个画家的60

1939: 生逢乱世,死里逃生

画家王广才生逢乱世。1939年,他生于山东邹平。当时是兵戈天地,日本侵略者肆虐山东。日寇烧杀戮掠的情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才先生5岁时,有一次,日本兵来扫荡,他随家人退到山里避祸。小孩子难免淘气,他爬上一棵大树,遥望鬼子兵行进。不料,鬼子们瞄准他打来一排枪弹,树皮、树叶、枯枝掉了一地,先生受惊吓也掉了下来,幸好子弹没有击中他。多年之后,先生每与日本友人会面,必谈此事。日本友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不然,谁来画莽莽昆仑呢?可见江山有待。

广才先生少年时代即对绘画兴趣浓厚。他最早接触到的画作是反封建迷信的宣传画和漫画。出于好奇,他开始临摹,颇得形似,乡人称颂,四处张贴。

乡里有一位叫魏茂才的老人,对他祖父说:好好培养孙子,他将来是画家的料。祖父叹气说:吟诗作画是富人的消遣。家里饭都吃不饱,庄稼人还是种好田地才是正经。

先生对祖父的叹息记忆深刻,但却将魏茂才老人的话更深地种在了心田。老人的话是一种夸奖,更是一种暗示,对广才先生走上绘画道路,起了最初的也是最本源的推动作用,它仿佛一盏明灯,照耀着先生在艰难的艺术道路上苦苦探求,激励他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1949:天地翻覆 贫家子弟进殿堂

1949年,新中国成立。本来命定要做一辈子种地农民的广才先生上了学堂。他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学习热情,成绩格外突出。他先是直接从三年级跳升到五年级,然后又从邹平乡下小学直接考上省城济南16中,成为传诵十里八乡的小秀才。

来到济南16中,广才先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绘画。此前,描摹宣传画也好,画山、画水、画树、画花、画牛、画马,都不过是一个孩子对大自然,对绘画的传真热爱罢了。16中的绘画老师是山东画坛耆宿张茂才先生。张老先生此后成为广才先生终身服膺、崇仰的人物。广才先生常说,张茂才先生把一个热爱绘画的乡下孩子领进了神圣的艺术殿堂中。

张老师本人是画花鸟的,其大写意手笔堪与画坛巨擘齐白石、李苦禅媲美。广才先生临摹了张老师大量的作品,对张老师的大写意手法推崇备致,为日后形成自己的大写意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老师博学,风趣,幽默,能把枯燥的美术课讲得引人入胜。广才先生还清楚记得张老师在讲解什么是自然美时的动人情景。

张老师问:世界上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跟我谈恋爱,你们说我要不要?

同学们高声说:要。

张老师说:结婚的第二天,要带新娘子去看亲戚朋友。我先出门,在外面等新娘子。等了一个小时不出来,等了两个小时还不出来,等了三个小时,就不耐烦了,进去一看,原来新娘子还在那里化妆呢。于是,我就说离婚吧!

张老师看到大家一脸惊愕,解释说,化妆了就不是自然美,是装饰美。艺术首要表现自然美。追求装饰美,就落入第二义了。

从此,王广才先生开始思索怎么表现自然之美。传统中国文人画,多被视为生活之点缀,一种情趣,大都没有仔细体察表现对象的特点和内涵,因而画作苍白,不能摄人心魄。广才先生认为,历代文人养尊处优者多,大多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缺乏艰辛的求艺磨砺。画山水的,屐痕所限,匆匆落笔;画花鸟的,略识毛羽,惊鸿一瞥,就一挥而就。虽得形似而神韵全无。自己都无所动于中,如何去感动他人?更可叹的是,还有一些人抱着肤浅和功利的思想。

张老师在教学生观察事物时,时常告诉大家,要看得仔细,要用心思考,要掌握事物本来的规律,不要凭想当然动笔。

有一次,张老师看到广才先生画的树枝,说:你这树枝是插上去的,而不是长上去。

广才先生不明白何谓长上去。张老师从外面树上折来树枝,放在课桌上,叫他看清楚再画。经过一番冥思苦索,广才先生明白了:原来,树枝从树干长出的时候,积蓄了一冬天的力量,在冲出树干的一瞬间,非常有力量。因而,在用笔墨表现的时候,一定要用顿笔。

上大学后,每到星期天,王广才先生就去张老师家探望。为此,广才先生还写了一幅对联记述师生间的感情:

恶看市朝名利客,

乐听徒儿叩门声。

张老师说:名利是我之死敌,艺术是我之最爱。他谆谆教导王广才要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并以苦学二字赠与他。

也许是偏爱吧,张老师把一封自己与李苦禅先生谈艺的信件赠给了广才先生。

 

1959:受业名师,师恩如海

这一年,广才先生已是山东艺术学院二年级学生,直接受业于关友声、于希宁等画坛先贤。

特别是于希老,他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谋求国魂、人魂、画魂的统一,对广才先生影响至深。为画梅花,于希老曾七下江南写生。像于希老这样一代画梅大师,对梅花习性早就烂熟于心,可他对写生每次却一丝不苟,常写常新,日积月累,终于实现了他三魂共一心的创作理念。正是从于希老那里,王广才先生学会了如何看待造化的态度,

多年后,广才先生回故乡邹平办完展览,携画来到母校,请于希老指腕。于老坐在一个小板凳上,让广才先生把每一幅画都展开来。他一边仔细观看,一边不时询问:这一幅画是怎么画的,这一笔为什么要这样啊?

看完画后,于老对广才先生说:很有气魄,是大手笔,我非常喜欢。

过一会儿,于老又带着商量的口气对先生夫妇说:我在这里给你办一个展览,你们看行不行。

广才先生说:老师就像父母,老师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

于老亲自出面,展览的筹备工作一路绿灯,不到一周时间准备就绪了。开幕那天,济南美术界同仁,各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于老亲致开幕辞。

于老正在慷慨陈词时,30多只仙鹤飞临展场上空,盘旋飞舞,良久不去。众人都昂首观望,纷称祥瑞,于老即席赋诗云:

昆仑莽莽卅年征,

古牧耕耘眷恋诚。

笔埋缘由寄化雨,

图成尽吐抒豪情。

泉城艺苑展风采,

历下晴空群鹤鸣。

磨砺魂飞感日月,

犹待星斗吻苍生。

展后,于老等又亲自撰文,投书报章,播扬其创造精神。于希宁评价他的昆仑山水曰:博大沉雄,气势恢弘,攀云登空,是写高原之魂,具脊梁之威。一时间,广才先生声名远播。

1969:志愿支边,魂系昆仑

这一年。王广才先生已在青藏高原扎根6年。

1963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自愿来到青海,一呆就是40余年。在青海40年的人生历程中,跌宕起伏,多姿多彩:他先后当过教师,干过舞台美工、当过剧团团长,政府官员。

他的内心一直在挣扎。因为花鸟、山水画不能直接为政治服务,所以无人重视。有些领导又强硬地要求国画反映当前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国画家只好违心地在画面上生硬地加上铁路、火车、电线杆,令人啼笑皆非。

特别是文革风云际会,他亲历了青海文革腥风血雨。然而,先生秉性正直,对武斗的残酷、人性的沉沦十分痛恨。他属于最早对文革感到怀疑、困惑、彷徨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于是,他急流勇退,专攻绘画。

广才先生说:不见真山不画山。在青海40余年的生活中,他几乎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充分领略了青藏高原的雪山、大岭、草原、长云、大漠和风尘。为了体味高原四季不同,他曾数次攀爬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近距离多角度反复感受它的气韵、雄伟和震慑力。

广才先生常说,绘画当哲而思,思而变,方能开一代笔墨新风。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必须向大自然学习,摸透对象的特性和规律,然后再下笔,方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他笔下的青藏高原山水,苍茫、悲壮、空旷、博大、沉雄,充满高原原始生命律动的震撼力,令人油然而生莽莽昆仑、民族之魂的联想。

王广才先生认为,青藏高原的山,没有青秀的植被,也没有俊美的山峰。没有泰山的雄伟,没有华山的险峻。但青海有的是浑厚,博大精深。在这里,你能够看到地球的抛物线,涵概天地,萌养万物,野旷天低。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春。山下有黄黄的油菜花,中间是高寒地带的花草,往上就是光秃秃、寸草不生,再往上就是雪山。青海山水使你忘记名利、地位,净化你的灵魂。那里的人民朴实,憨厚,热情,见人就高兴,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

这段经历,他认为有弊也有利。青海是很荒凉,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有时连咸菜都吃不上。但当时真的不怕苦,有时还非常高兴,因为怀着一种纯真的理想。对画画来讲,讲究的一个是技巧的基本功,一个是生活的基本功。没有对一个地方的生活提炼,你要想表现那个地方的艺术,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所谓艰难苦恨,玉汝于成

广才先生自豪地说,很多条件优越的地方调我很多次,我都没有去。我就是离不开青海,只有那雪山、大岭、广阔的草原和沙漠才是我的艺术归宿。

 

1979:高原鸭王 醉心花鸟

这一年,王广才先生开始以花鸟画知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了高原。组织上不再发号施令,不再要求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艺术家可以根据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画什么,怎么画,由画家们在艺术实践中自己去探索和解决。蛰伏高原多年的画家们开始萌动创造的春潮。各种艺术活动纷至沓来。广才先生画了一幅鸭子参加美展,被出版社刊印出来,广为流传。

究其原因,先生初来青海时,无缘深入昆仑山水,他不愿凭想象画山水。花鸟则是他素来就熟悉的。他有诗曰:

我画水鸭有天缘

自小生长池塘边

一年四季常相嬉

曲颈浮游随波旋

在青海,王广才先生有鸭王的美誉。王鸭子鸭子王鸭子大王等称号,家喻户晓。

广才先生性格开朗,广交各界朋友。对于索画之人,不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只有你诚心上门说想要一幅鸭子,他立马提笔,满足你的要求。他的画案上有三对镇纸,就是三位工人朋友拿到鸭子后回赠的礼物。有一位叫吴保山的老朋友,年轻时是回民支队的老战士,特别喜欢广才先的鸭子。他上广才先生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鸭子,说:广才,这画归我了。说完,他就脱鞋站上沙发,取下画就走。

有一个上海人,当时是青海杂技团的团长,到文化局大院找广才先生要鸭子。他不知道先生家住哪栋哪层,就站在院子中央高喊:王鸭子,王鸭子住哪儿?就这样,王鸭子的名号就叫开了。

广才先生到全国各地游历,每到一处,索要鸭子的就排成长龙。有一年,西宁画院组织部分画家到南京进行艺术交流。火车快开了,王广才先生仍被索画的人堵在屋子里,非要他画完才放人。

广才先生的鸭子情结是从小就有的。他出生在乡村,家里养了不少鸭子。他格外喜欢鸭子毛茸茸、憨态可掬的形象,开始留心鸭子的神态、习性,并用笔试着画鸭。后来成为专业画家,他坚持观察鸭子的生活,从不间断,每每有新的感悟。他体会到,画鸭子也好,画山水也好,应物象形只是初步工夫。关键是写生,写生不是看一眼就画什么,要有主次,有虚实,有取舍。从意和形去表现神,然后追求形、神兼备,以神造形。神是主脑,有神再提笔,以气带墨,以神造形。

先生笔下的鸭子:活泼、灵动,奔放淋漓,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1989:重归专业 墨旗不倒

这一年,广才先生成为职业画家已有三年。

1986年,王广才先生受命筹备西宁画院,正式成为职业画家。

广才先生喜欢画山水,精研过各种技法。先生酷爱水晕墨章,他提出,中国画不能不讲究笔墨,墨黑丛中天地宽墨旗不倒

1985 年,美术界出现不少新潮流,画坛躁动不安,有人认为中国画出现了危机。广才先生认为,由于文革对艺术干涉太多,艺术界面对开放大潮,出现反思和修正是正常的。但广才先生不为时流所惑,研究室里出的作品想法挺多,形式上、色彩上、结构上也有变化,但不能跟生活贴近,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贴近生活、反映时代,这是美术逃不脱的一种义务。艺术家怎能没有人间情怀?

但王广才先生并不保守,在创作过程中,他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西洋画法。在用色方面,只考虑固有色,不考虑条件色,在用光方面,只考虑局部,不考虑整体,这是中国画的不足之处。因此,他在作画时,借鉴了西洋画的技巧。但他还是以传统笔墨为筋骨,在有意无意之间,融会中西笔法。

不少人评价广才先生的画,有西洋画技巧和韵味,但却找不到西洋画法的形迹。实际上,他借鉴的是西洋画的空间感,亦即国人常说的气场

他的变革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认可。没有人说他离经叛道。聪明的收藏者用西画框来装裱他的大写意山水。意大利人指着广才先生画的昆仑说:这就是我们的阿尔卑斯山。

广才先生笑言:笔墨当随时代。他赶上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有了新的契机。

 

 

1999:暮年心事,守护江河源

1999年,广才先生定居北京已经两年。

在艺术上的成功,使得他有心力回望昆仑。这一回,他关注的是青藏高原的环保问题。

他的魂系昆仑主题画展在珠江三角洲巡展时,广才先生很少谈艺术,他力推保护江河源。在深圳,他请诗人为他的《长江源头》作序,请书法家书写序言,是为《江 序》。

其词曰:昆仑连绵,终古不断。云涌山活,湛湛青天。鹰击苍穹,雄飞雌旋。冰雪初融,溪流涓涓。平畴草长,牛走羊欢。经幡拂拂,览宇宙之无穷;人烟渺渺,知生息之有限。山原静穆,信天地之常主;人物风流,诚过眼之云烟。

广才先生曰:山水之美,仁智所乐,非我独乐也。然,君知某之所恨乎?某所深恨,亦在山水之间。江河之源,梦绕魂牵。昔我来斯,其颠千里冰封,白雪皑皑,琼姿玉树;其下水流汤汤,草长鹰飞,万类霜天。十余年间,雪线上升,湿地干涸,满目创痍,鼠窃狼欢。江源美景,日削月割。某深恐他年,江源之美,唯存诸画图焉。某乃一白衣画师耳。唯当以远山为故土,绘国土之庄严。江山有待于我手,千秋有待于我心。

序言呼吁:愿群起作之,共保江源。庶几江河不废,亿万斯年。

这是艺术版的环保宣言书。

在东莞,他请诗人为他的《河源春韵》图作《河源赋》。

广才先生曰:河无清浊。在山水清,出山水浊。河源本清,人源实浊。人与自然,欲得和谐,抑何难哉?画师恒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四十年来,心如止水,参乾坤之化,悟笔墨之几。道通天地,何分东西;法贯今古,辅车相依。纵横逶迤,无非此河,何不一目尽观?浩浩汤汤,水乃万物之本,宜乎水写万有,水哉水哉。河源涵概五行,七色不妨一炉。一笔一墨,诸法皆备;一山一水,千岩万壑。

至此,可以看出,广才先生的绘画境界与人生境界已经合为一体了。

2009:回馈社会,壮心不已

2009年,王广才先生年届七十。

他依然精神矍铄、体格健康,在思庐画室中笔耕不已。他有三大心愿:

一愿为年轻同行提供帮助。广才先生不会忘记,他是踩在先辈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每遇莘莘学子求教,他总会鼓励他们:既然干了这一行,就不要怕苦,不要怕寂寞,不要赶时髦。遇到肯听老人言的青年画家,他还会多说几句:不要光靠灵感作画。灵感是在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表现意愿时才会出现的,它是长期生活积累之后的突然爆发。要好学深思,能动地去触动、改造客观对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境。

二愿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力尽绵薄。王广才先生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外界不了解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西方艺术观点跟我们不一样。但中国画是独树一帜的。西方讲抽象,其实中国画早就是意向的。中国画在品质上与外国艺术品相比毫不逊色。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艺术一定会赢得世人的认同。机遇在前,关键是中国画家要拿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要用作品说话。

三愿画尽昆仑。广才先生走遍了昆仑,他已与昆仑魂梦相依。昆仑是真正的脊梁。在他脑海里,从小积石山到阿尼玛卿山,每座山的风格都不一样,他要一一为其造像。他已构思《魂系昆仑》、《青海长云》等长卷。昆仑无尽,创造无尽。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