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传统的生命机制
已有 693 次阅读2010-3-19 12:58
|系统分类:艺术评论
《中国绘画传统的生命机制》
——兼谈郭方颐的画 鲁慕迅
如何对待中国绘画传统,是一个讨论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了。我认为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创造的活生生的生命过程。它的生命机制就在于:每个时代的有创造力的画家,都以自己的新的感悟,新的观念和新的形式语言的创造,为以往的传统注入生命的活力,从而使这个传统在当代得到延续和发展。因此,发展传统就成了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又因此,传统就活在历代有创造力的画家身上,活在他们的作品中,而不仅是保存在博物馆里的前人的遗迹。就绘画本体而言,中国画的生命特质:一是意象造形,一是笔墨的表现性。这两点又都是和主体的创造意识分不开的。一些对传统绘画浸淫较深的画家,在现代绘画观念的启迪下,逐渐走向现代,日益显示出创造的活力和时代的风貌。
我的这一认识从郭方颐的作品中再一次得到印证。郭方颐是已故老画家王霞宙先生的高足,是全面继承了王霞宙先生的衣钵传人。他的功力深厚,修养全面,善于从观察自然中获得灵感,摄取画材。他通过王霞宙先生继承了中国画传统中最有生命活力的那些部分,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笔墨当随时代等等。他从传统走来,但又受到现代绘画观念的熏陶,不断探求新的形式语言,在画中融入现代审美情趣,画风趋向现代。他在造形观念上,继承中国画意象造形的写意传统,跳出写实的畦町,以情化物,随意成形,显示出创造的自由。与此相应的,是他对于笔墨的认识和理解。他不是把笔墨仅仅作为造形的手段,而是把笔墨主要地作为感情的载体,充分突显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宋代黄庭坚曾说:凡书画当观韵。韵是生命的律动,也是美的节律。是对艺术作品的总体把握和最高要求。郭方颐在画中通过笔墨的节奏变化,章法的整体气势和造形的意象性,而使画幅中呈现出流动不息的气韵,并由此上升为一种如乐如诗的境界。在他的一部分泼墨大写意作品中,其造形的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笔墨的表现性,透露出走向现代的某种契机。据作者说,今后中他的画风还会进一步向现代倾斜,而笔墨这一中国画所物有的审美要素却是不会丢掉的。他的这种由传统出发、通过渐进式的积累而走向现代的艺术道路,无疑是更能适应中国社会现实和观众的审美要求的。因此他的经验也是一份对于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的较好的答卷。
通过郭方颐以及与他的艺术道路相近的一些画家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造必有所继承;继承是为了创造;而创造又是最好的继承。